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

重溫廿六課(完):《店舖》、《庖丁解牛》

《店舖》- 西西
  作者的觸覺十分細膩,在她筆下,彷彿每間店舖都是活生生的生命。正如她引用拉丁美洲小說家的話:「萬物自有生命,只消喚醒它們的靈魂。」大概藝術家的任務,就是為平平無奇的事物賦與生命,帶出意義,這就是藝術的無用之用。跟範文中的其他描寫文一樣,文章所寫的人物繁多,讀上去卻感到一陣寧靜和閒適。現今社會上說煽動話的人很多,在感官經過一番刺激和鼓動後,偶爾讀讀這些文章,調和一下心情也很不錯。


《庖丁解牛》- 莊子
  莊子是善於講故事的哲學家。文中庖丁手上的刀就是人的生命。庖丁用刀符合道,只會「以無厚入有閒」,就像日常生活只會做游刃有餘的事,不會熬夜或硬碰。遇上難解的時候,庖丁則「動刀甚微」,不會貪快亂衝。這樣庖手上的刀用了十九年仍「若新發於硎」。聽說有些上百歲的老人,每朝如常起床走動,有天他們會在睡夢中,甚至坐著時安然離世,這便是用盡上天給予的每一口氣,能盡享天年的幸福人了。
中學會考把這篇範文安排到課程的最後,很不容易才讀到這裏,卻聽到:「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,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。」考試局恐怕跟考生開了個玩笑呢。當時老師笑說:「老子說『絕學無憂』,莊子說『以有涯隨無涯殆已』,但他們都讀了很多書,他日待你們都讀飽書,才對人說句『殆已』吧!」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《重溫中文廿六課》終於完成了,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旅程,喚起我不少中學的回憶。每篇寫出來的感受雖然短小,但已是很好的腦力鍛鍊,激發一些我重未想過的新觀點。心裏一些模糊的想法,經過了筆墨的推敲和琢磨,化成了清晰的文字,這種欣喜之情、心滿意足的愉快感覺,必定要親身拿起紙筆去經歷才享受到。在洶湧澎湃的資訊洪流中,我幸能夠稍停下來,淘起當中的廿六篇仔細品味,重溫那份久違了的悠然之樂。廿六篇萬歲!

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

重溫廿六課(十五):《范進中舉》、《弔古戰場文》

《范進中舉》- 吳敬梓
  這是一篇十分惹笑的小說,尤其是鄉人勸岳丈去打醒昏迷了的范進那部份,令先前囂張的岳丈更顯得狼狽和滑稽。我們看小說或電視劇,有時會覺得當中的人物刻劃很精采,精采得拍案叫絕,但有時卻會覺得很誇張造作,那些場景和高潮都只是刻意營造,一點都不自然。而這篇文章,我感受最強烈的,就是所有對話都非常應棍。岳丈這個沒學識、有幾個臭錢的商販,對范進罵到這般狗血噴頭,很中他的刻薄性格!范進拿著母雞典當,對鄉人垂頭喪氣地說的話,又很中他當時連自己也看扁自己的心境!岳丈知道范進中舉,「是天上的文曲星」,不敢打他,又不得不打時說的話,很中他迷信怕事的本性。村民對岳丈嘲笑和調侃的話,又很中喜歡看熱鬧、講風涼話和幸災樂禍的民族特性!現今網上有很多嘗試吸引網民眼球的「潮文」,有些的確很過癮,有些便略嫌誇張失實,對場景和人物的描寫太著力太濫了。

《弔古戰場文》- 李華
  這是一篇氣勢磅礡的駢賦。站在古戰場上,作者感慨昔日戰爭的慘烈,描寫了肅殺的邊彊、將軍的驕橫、士卒的無助、親人的悲淒,還述說戰國、秦、漢的戰爭事跡,拉開了廣闊無垠的時空。身處香港的我因為未經戰亂,對此感受幸仍未深。我又想到古代的帝皇,坐在深宮裏又幾曾識干戈。對他來說,打仗似乎就像在賭廳玩大注,士卒的性命都只是他手上用來追求刺激、滿足貪慾的賭本而已。

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

重溫廿六課(十四):《揚州慢.淮左名都》、《論仁、論君子》

《揚州慢.淮左名都》- 姜夔
  中學讀這詞的感受遠不如前三篇般強烈,亦發現難以背誦。現在重讀,感覺分別不大。這詞的確不太好唸,欠缺前三篇的情感起伏和音樂節奏,平鋪直述猶如一般散文。這令我想起人們時常批評新詩是「斷行的散文」。大概因為新詩大多用字不夠精練,節奏不夠明顯。用字精練可讓人反覆玩味,節奏明顯可讓人反覆吟誦,兩者都是讀詩的賞心樂事。

《論仁、論君子》- 論語
  孔子在論語中提及的「仁」和「君子」,仁是比較抽象難明,例如「智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」,三者中最難理解就是仁者為何不憂。而君子則較易理解,因為我們除了可以在腦裏設想到「君子」這形象外,還有「小人」這一人物作對比。「君子」的特徵可分為心態上和行為上。我認為最精妙的兩句是:
「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。」小人長期都「條氣唔順」,不是算計人就是覺得給人算計。
「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」君子平時的行為即使是端莊得體,但在偷雞的小片刻、一些緊急時刻和落難之時,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真正個性。

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

重溫廿六課(十三):《一剪梅》、《青玉案.元夕》

《一剪梅》- 李清照
  這詞描寫的是日常生活瑣事,李清照眼中的每一項事物,都能勾起對遠方丈夫的思念。思念之情顯露而不失含蓄,簡單來說,就是唸起來不會覺得肉麻啦!「花自飄零水自流」一句令我反覆玩味,大概當人陷入深刻思念時,無論看到甚麼也會無端感慨一番吧!


《青玉案.元夕》- 辛棄疾
  這詞描述元宵夜的一片繁華熱鬧,目的只為反襯在燈火欄柵處的那人。「更吹落、星如雨」六字可謂妙筆,更顯繁華到極已見糜爛。記得往日在情人節時,我恨不得急急腳趕回家,閉上眼當甚麼事也沒發生(的確甚麼事也沒發生啊!),絕不會獨自走出街外去感受所謂節日氣氛。作者在喧鬧的街上不停覓尋,結果在燈火欄柵處尋到了。真的找到嗎?我猜這只是作者的願望罷!他希望在萬人共歡的晚上,在不太起眼的角落找到一個她,她是同樣甘於寂寞的,大概他會上前,跟她說:「你好!你也是獨自一人嗎?」

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

重溫廿六課(十二):《我和我的唐山》、《念奴嬌.赤壁懷古》

《我和我的唐山》- 錢鋼
  這是一篇很純粹的文章。文章沒有甚麼「宣掦大愛」、甚麼「天災無情,人間有愛」,更沒有把災難當喜事辦,表掦各級領導如何「抗震救災」、災民如何發揮人性的光輝等等。作者十年後重踏唐山,當年的大災難雖已遠去,但沉重的氣息仍籠罩大地。他探訪幾個生還者,訴說他們的故事,還看了靈堂的留言,看過過年放煙花寂靜的人群。這些都令我感慨生還者要努力活下去,真不如口講般容易,亦感慨幸福並非必然。
  文章沒有語重心長的道理,也沒有藉此渲染悲痛的情緒,感情是始終的含蓄,就像顧念著他和生還者內心深處的傷口,也令我想起了一句話: 「詩是沉靜中回味得來的情緒。」


《念奴嬌.赤壁懷古》- 蘇軾
  蘇東坡遊歷赤壁,運用豐富的想像力,將赤壁風光和周郎的英雄事跡描繪出來,諗上去便感受到一種男人的豪情和浪漫。周郎英姿勃勃、事業得意兼有美人相伴,一切男人嚮往的橋段都呈現了。之前讀過反戰的範文,亦知道赤壁之戰火燒連環船死傷慘重,那麼戰爭如此被文人美化是否不妥?我看戰爭雖然殘酷,但周郎是守衛國土的一方,在情感上後世人都會歌頌一番的。

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

重溫廿六課(十一):《孔乙己》、《始得西山宴遊記》

《孔乙己》- 魯迅
  少年時讀後感覺不大,長大讀後感觸良多。在生活上、工作上,總有一些弱勢的人常被眾人拿來開玩笑,以調劑沉悶的群體生活。而大伙人從不理會被恥笑的人的感受,總覺得只是說說笑,他不會難受,不會如此小器。文章中一些似乎是不經意的話,讀了心靈也會感到一陣刺痛。


《始得西山宴遊記》- 柳宗元
  作者被貶永州後,自言已遊盡該地山水,後來發現西山與眾不同,便發出「山之特立,不與培塿為類」的感慨,認為自己這刻才算真正開始遊歷西山。對於這種心態的轉折,少年的我感受不大。長大了才發現,在人生失意時,人總想找些寄托來排解苦悶,遊山水、玩電玩、賞戲曲,都盡量參與,甚麼都試過後,結論就是世情不外如是。到了某一天,因為某些景象、某些事情,思想突然開闊了,驀然發現原來由此刻開始,自己才算真正地生活,真正能放下舊事,重新起行。

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

重溫廿六課(十):《請客》、《齊桓晉文之事章》

《請客》- 王力
  有別於其他一本正經的範文,這篇文章用字和語調都十分滑稽,以幽默的方式將中國人請客的醜態表現出來。文中一些有趣的語句,如「我的錢就是你的錢」、「受人錢財,與人消災」、「青蚨在荷包裏發出去是令人心痛的」、「求仁得仁」等,很容易勾起讀者一些請客和被請的經歷,令人會心微笑。這篇文章詼諧仍不失結構緊密,每段都有一個小主題,且段與段之間聯繫亦強,讀上去絕無拖泥帶水之感。


《齊桓晉文之事章》- 孟子
  讀《論語》能感受到孔子的誨人不倦,讀《孟子》便能享受引人入勝的推論和比喻。「魚與熊掌」、「五十步笑百步」、「揠苗助長」、「重做馮婦」、「杯水車薪」等都讓後世人一再回味。中三時讀過《論四端》,讀到「見孺子入井」的比喻,便覺得這是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」的最佳論證了。
  這篇文章記錄孟王跟齊宣王的對話。孟子巧妙地用「以羊代牛」一事推論齊王有仁愛之心,往後帶出的「不能與不為」的論證亦為齊王所動,可是後來孟子仍不獲齊王重用。孟子的雄辯,不亞於商鞅、張儀、李斯,但他們懂投王所好,迎合君主急於稱霸的野心,只是這種沒有原則的性格,亦間接導致他們不得善終。對於富貴功名,孟子並不強求,抱負伸展不了便跟孔子一樣退而講學,既得善終,亦為後世立說。
  至於孟子主張以民為本的仁政,在現實是否行得通?猶幸當時還有滕文公。滕文公祟尚孟子學說,施行仁政而政績卓越,鄰國的人民也紛紛移居滕國,而滕國只是方圓五十里、夾在列強之中的小國而已。仁政在戰爭慘烈、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尚且行得通,何況在今天呢?

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

重溫廿六課(九):《歸去來辭並序》、《漢字的結構》

《歸去來辭並序》- 陶潛
  《歸去來辭》讀上來朗朗上口,節奏輕快,彷彿看見跳躍的音符。作者將要辭官還鄉,他那份雀躍和期盼的心情在辭中表露無遺。文章句子的長短和節奏,都能配合文意,這是一般寫作的人難以兼顧的。
  辭的開首便是一聲歎喟:「歸去來兮!田園將蕪胡不歸!」正如我們在少年時有一些愛好,畫畫呀,鋼琴呀,足球呀。到長大了,大家都為了謀生,又為了一些生活雜務,更為了一些糜爛的嗜好,便將這些興趣都荒廢了。「停一停好嗎?你看!畫筆都乾硬了,鋼琴都封塵了,足球都漏氣了,你還置之不顧?」置之不顧的除了是這些舊物,還有枯乾了的心靈。
  接著是難解的一句,亦是眾人心中難解的矛盾:「既自以心為形役,奚惆悵而獨悲?」既然知道為了搵食,便不能率性而行,既然都明白了,為何時不時又感惆悵又感傷悲呢?人總是在認命與不認命之間苦苦纏擾啊!最後作者索性豁出去,唔撈了!
  陶淵明是中學語文科的常客。中一時讀過《五柳先生傳》,中二讀《桃花源記》,中三讀《歸園田居》,中四五會考讀《歸去來辭》,幾乎每年都會跟他打交道,可說是中文科作家龍虎榜的冠軍了!

《漢字的結構》- 左民安
  這是一篇平鋪直述的說明文,沒有特別的寫作技巧,也沒有可堪玩味的地方,是比較悶的一篇範文。說明文一般都比較沉悶,考試局找了這篇說中國「六書」造字之法的,已算是頗有趣味了。
  文中提及「假借」法,說到古文之所以難讀,其中一個原因是假借字太多,又叮囑我們不要在「本有其字」的情況下胡亂假借(實為寫錯別字)。這令我想起現今的人很喜歡「玩食字」,玩食字多是為了在原有詞意上別開生面,引人注意,這已是不值得鼓勵。更甚者,就是徒玩食字而無新意。例如政府廣告上的「築」福香港、集思「港」益,若用回「祝福香港」和「集思廣益」,意思根本分別不大,所玩的食字絕不高明,難讓人另眼相看(只能引人唾罵吧!), 而那些錯別字又沒有用引號標明,完全是有破壞無建設之舉。
  為甚麼我如此痛心呢?因為我也是玩食字的受害者。童年時我曾追看一套叫《義不容情》的連續劇,連主題曲也懂背唱了。幾年後在中文課裏,讀到「義不容辭」這成語,心中便是一怪:「不是義不容情才對嗎?」

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

重溫廿六課(八):《竹林深處人家》、《六國論》

《竹林深處人家》- 黃蒙田
  若以攝影的術語說,這是一篇很有「立體感」的文章。作者用盡五官來感受竹林。除了在外面欣賞竹海的氣勢外,又穿插竹林,深入其中的人家。無論外面的陽光多猛烈,走在竹林都格外清涼,像走在竹海的海底隧道裏,又像走在機關佈陣的迷宮,十分引人入勝。竹的清新、茶的氛芳、鮮筍飯的清香,還有女孩子們的歡笑聲,都令人心嚮神往,難怪作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也想起竹子的芳香。據說嗅覺的記憶是最長久的,你也會有一些氣味能夠喚起你久遠的記憶嗎?


《六國論》- 蘇洵
  發人深省的文章。文章的價值,在於能道出永恒的道理。時空更迭,文章所說的六國,到北宋、到今天仍然重覆地上演,讀後令人扼腕而歎。「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火,薪不盡,火不滅。」割地賂秦當然是行不通,那些君主不會不知,為何他們仍要這樣做呢?
  《孟子》裏有一個比喻,同樣是說柴薪的。孟子認為,本來「仁」能勝「不仁」,就像水能滅火一樣。只是現今行仁的人,就像想用一杯水去潑熄一車柴薪所燒的火。救不到,就到處向人說水不能救火,他們反而助長火的氣焰了。所以我看那些君主,就算真能「禮天下之奇才」,恐怕既不能持久,亦因短期不見成效而放棄。邪不能勝正,但都要有足夠的量變才有質變,我們也要慎防常把「這樣做是沒有用」的話掛在嘴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