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

重溫廿六課(八):《竹林深處人家》、《六國論》

《竹林深處人家》- 黃蒙田
  若以攝影的術語說,這是一篇很有「立體感」的文章。作者用盡五官來感受竹林。除了在外面欣賞竹海的氣勢外,又穿插竹林,深入其中的人家。無論外面的陽光多猛烈,走在竹林都格外清涼,像走在竹海的海底隧道裏,又像走在機關佈陣的迷宮,十分引人入勝。竹的清新、茶的氛芳、鮮筍飯的清香,還有女孩子們的歡笑聲,都令人心嚮神往,難怪作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也想起竹子的芳香。據說嗅覺的記憶是最長久的,你也會有一些氣味能夠喚起你久遠的記憶嗎?


《六國論》- 蘇洵
  發人深省的文章。文章的價值,在於能道出永恒的道理。時空更迭,文章所說的六國,到北宋、到今天仍然重覆地上演,讀後令人扼腕而歎。「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火,薪不盡,火不滅。」割地賂秦當然是行不通,那些君主不會不知,為何他們仍要這樣做呢?
  《孟子》裏有一個比喻,同樣是說柴薪的。孟子認為,本來「仁」能勝「不仁」,就像水能滅火一樣。只是現今行仁的人,就像想用一杯水去潑熄一車柴薪所燒的火。救不到,就到處向人說水不能救火,他們反而助長火的氣焰了。所以我看那些君主,就算真能「禮天下之奇才」,恐怕既不能持久,亦因短期不見成效而放棄。邪不能勝正,但都要有足夠的量變才有質變,我們也要慎防常把「這樣做是沒有用」的話掛在嘴邊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