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

重溫廿六課(七):《我看大明湖》、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

《我看大明湖》- 梁容若
  中一時讀《大明湖》已覺津津有味,中五會考再讀這篇感覺亦佳。
  這文章的高明之處,就是看似議論文,卻感受不到半點劍拔弩張,也不覺得在鋪陳理據,倒像是將大明湖的風光重新描寫一遍。這文章是為了解答讀罷《老殘遊記》而遊大明湖的讀者而寫,但若滔滔雄辯,便嫌折煞大明湖的風景,也和大明湖厚重沉實的個性格格不入。用了這方式,令議論藏於描寫之中,氣氛便融洽得多。其實我覺得甚麼議論文呀、記敍文呀,抒情文呀、說明文呀,只是一些教學用語,真正寫作時實在不用拘泥過甚。


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- 司馬遷
  能夠寫正史寫得比小說還精采,史馬遷真是無出其右。少時讚嘆藺相如的智,覺得他能算準每一步,確保完壁歸趙,完成不可能的任務。長大了重讀這章,我更讚嘆的是藺相如的勇,他深入虎穴,親身走完自己設下的每一步棋,要知道就算機關算盡,只要秦王一撒野,藺相如勢必性命不保,所以無論算得多盡,也會有不能算的地方。
  在現今社會,智者也許太多了!當社會發生了甚麼事,發表高見的鍵盤戰士很多,他們指點江山,訓示人們當如何如何,把事情說得反掌般容易,那麼既然如此有把握,為何不自己先去實行?說到底,很多時人的思慮和勇氣是成反比,誰又能像藺相如般,既想得周密又願冒險一搏?在此我向勇於為公義站出來的人說聲:「小弟慚愧萬分。」

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

重溫廿六課(六):《將進酒》、《兵車行》

古詩兩首:
《將進酒》- 李白
這是波瀾壯闊的一首詩。李白豪情萬丈,「黃河之水天上來」、「古來聖賢皆寂寞」、「與爾同銷萬古愁」,帶領讀者將視野拉到無盡的時空。人生在世,難免會有不得意的時候,即使未能樂觀面對,也不好躲在暗處鬱鬱寡歡。贏有贏的精采,輸有輸的豪情,況且,有誰能為輸贏下定論呢?


《兵車行》- 杜甫
與一般詠物寫景的詩不同,作者將人的對話和神情直接寫入詩中,活生生地呈現戰爭的慘況。「行人但云點行頻」、「牽衣頓足攔道哭」,「千村萬落生荊杞」、「古來白骨無人收」,代價這樣沉重,到底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甚麼?戰爭就是掠奪,是妄求用最快最直接的方法掠奪別人的財富和成果。可是結果如何呢?就像沉迷賭博或賭股票的人,希望不勞而穫,結果總是勞而不穫。

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

重溫廿六課(五):《再別康橋》、《聽陳蕾士的琴箏》

《再別康橋》- 徐志摩
  這首詩可說是新詩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首了。大概是因為這首詩十分好記易讀,而且開句已經不凡:「輕輕的我走了,正如我輕輕的來,我輕輕的招手,作別西邊的雲彩。」令我立即想到唐朝崔顥的「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餘黃鶴樓,黃鶴一去不復返,白雲千載空悠悠。」兩首詩都「犯重」,不斷重覆「輕輕」和「黃鶴」,卻營造了令人想追看下去的迫切氣氛。
  臨別康橋的一天,在夕陽下欣賞康河美景,說到「彩虹似的夢」時,便猛然醒覺「尋夢?」,然後獨自起程。船越撐越遠,草越見越青,及至夜時已「滿載一船星輝」,高興得快要「放歌」。然後又是一次轉折,由「放歌」到「不能放歌」,終至「沉默」。作著情感的收放和起伏,配以康河的黃昏和夜空,構成了一首情、景都十分豐富的好詩。
  順道一提,徐志 摩另一首新詩《偶然》也很值得細味。


《聽陳蕾士的琴箏》- 黃國彬
  新詩有所謂的「意象派」,是專注於用不同的意象,來營造詩的氣勢和氣氛。我想這詩的作者也有此目的,可惜這詩所用的意象群都十分凌亂,意象間都沒有很強的關聯,且未能將情融入意象之中,這令我體會到濫用意象的壞處。詩中每一句都經精雕細琢,但恐怕讀者難以承載,因為每一句都需要很集中精神去想像,而構圖完成後,到下一句又要抹掉了。

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

重溫廿六課(四):《出師表》、《也許》

《出師表》- 諸葛亮
  因為少年時沉迷《三國演義》,諸葛亮在我心中的形象非常高,我更認為他是人臣的典範。現在重讀這篇,覺得諸葛亮是實事求是,不說空話的人。文中所舉薦的人物,他都仔細說明他們的長處,但不會誇獎。文章情理兼備,只是提及先帝的次數太多,畢竟當時蜀後主已經登基,為臣的也不應常拿先帝來壓幼主吧!幸好文章末段提到「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,不效則治臣之罪」,說明北伐大計仍要請後主批准,且若不成功,亦甘受後主治罪。最後或許怕說話太多,再補一句:「臨表涕泣,不知所言。」可見諸葛亮位極人臣,仍然是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十分謹慎。
  或許諸葛亮的光芒太耀眼,令後主在後世人的眼中只是一名扶不起的阿斗。幸好現在已有不少人替後主平反,他能在亂世當四十一年皇帝已不容易(諸葛亮輔政十二年便去世),又能平衡主戰主和的勢力。到魏軍殺到時,為了百姓免受戰火而願投降,一句「樂不思蜀」又令自己得以善終,虎父無犬子啊!


新詩三首
《也許》- 聞一多
  聞一多強調新詩要有建築美、音樂美、繪畫美,但在這首新詩中,縱使每句字數工整,我卻領略不到一點音樂節奏。節奏散亂是新詩的痛處,古文中的助詞如「之乎者也」、主語、動詞等,在古詩中可隨意刪除或保留。例如「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」便已把多餘的字都刪除掉。但新詩不行,那些「我、你、他」、「的、地、是」等,必須如寫散文般忠實地留下來,這樣詩味便有所減退了。但另一方面,正因為這些字都不能刪去,我想新詩、以至語體文的好處,便是善於表達委婉曲折的情感,不用像唸古文般硬橋硬馬、鏗然有聲。從這觀點上,採用新詩是頗切合這詩的主題的。

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

重溫廿六課(三):《醉翁亭記》、《驀然回首》

《醉翁亭記》 - 歐陽修
   以一問一答的方式,將滁州的山水風光、風土人情都娓娓道來。作者位居太守,是一州之長,卻能與民同樂,一起遊山玩水。而民眾知道太守光臨也毫不拘謹,「負者歌於途,行者休於樹,前者呼後者應」。賓客們都「起坐而喧嘩」,飲少輒醉的太守則「頹然乎其中」,不會擺起高官架子,是親切和藹的老者。當然,與民同樂是雙方的,不是高官一廂情願落落區堆個笑臉便行,這在《孟子.梁惠王下》另有精采演繹,有興趣可以一讀。



《驀然回首》- 白先勇
  很長的一篇回憶錄。少年時讀這篇總嫌篇幅太長,老師說不妨當成看一套電影。文章穿插了很多人物和場景,主題都是圍繞他的作家之路。從作者少年時臥病在床,腦裏滿是怪念頭,是未諳世事的小伙子,到後來經歷了一番波折,出走國外,「去國十年,老盡少年心」。
  文中提及兩位恩師,李雅韻老師讀國文出身,力勸作者修讀外文,因這對小說創作的啓發大得多,這客觀的見解令作者十分感激。夏濟安先生認為毛姆和莫泊桑用字很冷酷,對作者會有好影響。後來作者讀回《夏濟安日記》,才知恩師曾是浪漫主義者,深刻體會當中的弊端。這令我領略到做學問的人所需具備的嚴肅態度,自己就是對自己最嚴厲的批評者。
  最後作者淺談小說創作,他提到的敘述法與戲劇法可謂一針見血。我回想以往讀過的小說,安排敘述與對話的功力,確是影響小說優劣的重要因素。
  在中學時我沒這種耐性去聽別人說往事,但人大了便有興趣看看別人的人生,也順道觀乎自己的人生,甚至想學作者,用紙筆回顧我的往事,說說令我心懷感激的啟蒙老師。

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

重溫廿六課(二):《花潮》、《敬業與樂業》

《花潮》- 李廣田
這文章好讀之處,是用了很多排比句,這有助讀者掌握文章的節奏。文中亦穿插了不少古詩,令讀者可以一邊賞花,一邊賞詩,也感染到文人遊山玩水、吟詩作樂的雅興。所以白話文和古文不是對立的,穿插得宜可讓文章生色不少。另外文章形容花潮的動態十分迫真,可謂寫花的新角度。花除了是嬌美、清雅和豔麗外,原來也可以寫花的氣勢有如滔滔潮水。


《敬業與樂業》- 梁啟超
長大了在工作崗位上,有幾次感到煩厭時,我都重讀這篇文章 ,提提自己甚麼是敬業?「主一無適便是敬」。又問自己業有甚麼可樂?1,鑽進去能享受當中的曲折變化。 2,從奮鬥中得到快樂。 3,從競爭中得到成就感。 4, 專心工作可免除胡思亂想。
文章層層推展,首先人要先有業,才能有業可敬,然後人要敬業,才能從業中得到樂趣。工作多年,對「敬業才能樂業」這一觀點感受至深。

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

重溫廿六課(一):《以畫為喻》、《曹劌論戰》

《以畫為喻》- 葉紹鈞
作者以圖畫比喻文字,透過描述幾幅圖畫(貓、老人、蒼松)來論說寫作之道。這比起一般探討如何寫作的文章,顯得生動和具體得多,亦能給予讀者想像的空間。文中的理論層層推演,思路清晰,落筆平淡中見功力。
另外,文中所說的實用畫,會令人聯想到實用文,可是學習寫作卻不見得要從實用文開始,大概小童不必急於學習沉悶的公函格式、惱人的「敬啓者」吧!我猜作者的意思,是我們要掌握正確的語文運用技巧,能寫通順句子後,才談得上用文藝來表達感興。可見比喻雖能幫助讀者明白道理,卻未必能百分百貼切。不恰當的比喻會錯誤引導讀者,甚至會引出歪理來。但若因為比喻稍有不貼切,卻執之而攻擊,便會忽略了原本有價值的道理了。比喻只是輔助工具,嚴密的推論仍必不可少。


《曹劌論戰》(左傳)
這短短的文章有很多金句,「小惠未徧」、「小信未孚」,教人不要將自己施予的小恩小惠看得太大;「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」,教人不要小看自己地位低微;「一鼓作氣、再而衰、三而竭。」,教人做事不要作無謂的磨蹭。
而曹劌以一介布衣的身份,在魯君面前不亢不卑,面對陣容鼎盛齊軍也不膽怯,到了齊軍潰敗仍保持警覺,短小的文字已能將他那份淡然的自信躍於紙上。

重溫廿六課(序):中文科應重設範文

聽說考評局正就中學文憑試中文科重設範文諮詢意見,我知道後當然舉腳贊成。

取消26篇範文這個餿主意,不知當年是特區政府中誰人提出。從此中文便切割成「聽讀寫講」四塊碎片,母語淪為學生的一種考試工具。學生只能拼命做練習,以求提升答題的速度和技巧。而課堂也失去了學習的重心,學生下課後好像學了點甚麼,但總又說不出。

在現今講求效率的社會,花一年多課堂時間去研讀26篇範文,似乎已不合時宜,或許在「Fast Fashion」的年代,粗讀略讀似乎更迎合現代人口味。但正因如此,少年時代細意閱讀的經驗才顯得更加寶貴。現在我長大了,跟同事朋友閒談,他們偶爾也會引用範文的語句,在網上論壇我又讀到一些改文,是改自《花潮》又好,《曹劌論戰》又好,我讀後便會心微笑,因為他們跟我同屬那一代,在求學時代都留下一些共同的回憶。

撇除留下共同回憶這種浪漫想法,研讀優質範文對提升語文能力是有莫大幫助。常聽人說,要學好語文便要多聽多讀多寫多講,但忘記了最重要的,就是多體會。語文反映一地的文化,只有多用心體會,才會對該文化產生興趣,有了興趣,提升語文能力自然是水到渠成。港英時代的考試局,在範文編選上也很全面,體裁上包含古詩、新詩、辭賦、古文、小說、現代散文等等。在思想上,入世的可讀《論仁論君子》、《齊桓晉文之事章》、《出師表》,出世的可讀《庖丁解牛》、《歸去來辭》、《將進酒》,想看將相風流的可讀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、《念奴嬌》,享受山水之樂的可讀《醉翁亭記》、《始得西山宴遊記》、《花潮》、《竹林深處人家》,了解民族弱點的可讀《孔乙己》、《請客》、《六國論》,了解文人的心路歷程可讀《驀然回首》等等。雖然有人批評讀範文要背誦「雞精書」,但實際上融會貫通,能用自己文字表達是更為重要,每次答題也是寫作的訓練。

所以除了中文,我甚至認為英文也應該有範文可讀。在小學時,英文教科書中的每一篇課文都要默書。到長大後我還記得當中的幾篇,我更發現其中一篇是改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說《項鏈》。到了中學,英文堂沒有了課文,我也忘記這七年來在課堂混過甚麼了。

(註:本文曾貼於蘋果日報網上論壇)

想起這些範文,心中便覺回味無窮,也喚起我中學時的回憶。我決定在工餘之時,重溫範文廿六篇,並寫下短評,暫定每日寫兩篇吧!這將會是我個人對文章的看法,如有錯誤請不吝指正。

這廿六篇範文是:
01 以畫為喻 - 葉紹鈞
02 曹劌論戰 - 左傳
03 花潮 - 李廣田
04 敬業與樂業 - 梁啟超
05 醉翁亭記 - 歐陽修
06 驀然回首 - 白先勇
07 出師表 - 諸葛亮
08 新詩三首
   1 也許 - 聞一多
   2 再別康橋 - 徐志摩
   3 聽陳蕾士的琴箏 - 黃國彬
09 古詩兩首
   1 將進酒 - 李白
   2 兵車行 - 杜甫
10 我看大明湖 - 梁容若
11 廉頗藺相如 - 司馬遷
12 竹林深處人家 - 黃蒙田
13 六國論 - 蘇洵
14 歸去來辭並序 - 陶潛
15 漢字的結構 - 左民安
16 請客 - 王力
17 齊桓晉文之事章 - 孟子
18 孔乙己 - 魯迅
19 始得西山宴遊記 - 柳宗元
20 我和我的唐山 - 錢鋼
21 詞四首
   1 念奴嬌.赤壁懷古 - 蘇軾
   2 一剪梅.紅藕香殘玉簟秋 - 李清照
   3 青玉案.元夕 - 辛棄疾
   4 揚州慢.淮左名都 - 姜夔
22 論仁論君子 - 論語
23 范進中舉 - 吳敬梓
24 弔古戰場文 - 李華
25 店舖 - 西西
26 庖丁解牛 - 莊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