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

重溫廿六課(四):《出師表》、《也許》

《出師表》- 諸葛亮
  因為少年時沉迷《三國演義》,諸葛亮在我心中的形象非常高,我更認為他是人臣的典範。現在重讀這篇,覺得諸葛亮是實事求是,不說空話的人。文中所舉薦的人物,他都仔細說明他們的長處,但不會誇獎。文章情理兼備,只是提及先帝的次數太多,畢竟當時蜀後主已經登基,為臣的也不應常拿先帝來壓幼主吧!幸好文章末段提到「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,不效則治臣之罪」,說明北伐大計仍要請後主批准,且若不成功,亦甘受後主治罪。最後或許怕說話太多,再補一句:「臨表涕泣,不知所言。」可見諸葛亮位極人臣,仍然是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十分謹慎。
  或許諸葛亮的光芒太耀眼,令後主在後世人的眼中只是一名扶不起的阿斗。幸好現在已有不少人替後主平反,他能在亂世當四十一年皇帝已不容易(諸葛亮輔政十二年便去世),又能平衡主戰主和的勢力。到魏軍殺到時,為了百姓免受戰火而願投降,一句「樂不思蜀」又令自己得以善終,虎父無犬子啊!


新詩三首
《也許》- 聞一多
  聞一多強調新詩要有建築美、音樂美、繪畫美,但在這首新詩中,縱使每句字數工整,我卻領略不到一點音樂節奏。節奏散亂是新詩的痛處,古文中的助詞如「之乎者也」、主語、動詞等,在古詩中可隨意刪除或保留。例如「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」便已把多餘的字都刪除掉。但新詩不行,那些「我、你、他」、「的、地、是」等,必須如寫散文般忠實地留下來,這樣詩味便有所減退了。但另一方面,正因為這些字都不能刪去,我想新詩、以至語體文的好處,便是善於表達委婉曲折的情感,不用像唸古文般硬橋硬馬、鏗然有聲。從這觀點上,採用新詩是頗切合這詩的主題的。

沒有留言: